城区司法局开展普法宣传。赵雅雯摄
2025年,城区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以党建引领为核心、群众路线为纽带、法治赋能为抓手,创新开展司法所到村(社区)蹲点工作,推动司法行政力量下沉一线,切实将法治服务送到群众身边,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。
党建引领聚合力,激活群众路线新引擎
城区司法局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蹲点工作全过程,确保蹲点工作在党建引领下有序推进。
高位安排部署。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,制定《城区司法局各司法所2025年到村(社区)蹲点指导、帮助和参与普法、人民调解工作计划》,明确了解和反映村(社区)在法治建设方面的需求并予以相应支持,推动村(社区)班子学习《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(2020~2025年)》和《关于加强乡镇(街道)法治建设的若干措施》相关内容,增强村(社区)干部对法治社会建设目标、任务、措施等要求的了解,确定33个蹲点村(社区),分3批有序推进。
专项调研督导。成立专项督导组,由局党组成员带队开展,深入义井村及5个街道部分社区进行走访调研,了解工作开展情况,收集群众意见建议,通过面对面交流,发现问题及时推动整改,就地解决工作中的不足,确保工作落实到位。区司法局专项督导组调研司法所下沉村(社区)开展普法宣传、人民调解指导与协助工作时,发现物业相关问题高度集中。为从源头减少纠纷、提升物业行业人员的法律素养与纠纷处置能力,区司法局主动牵头,联合区物业指导中心、区人民法院、区人民检察院,共同举办物业知识解读及物业纠纷案例剖析系列讲座。讲座共举办5场,覆盖物业公司负责人、各街道分管物业负责人、社区主任和其他有关工作人员260余人。调研后开展工作复盘,通过定期总结评估,及时发现问题、改进不足,确保蹲点工作不走形式、不走过场。
创新机制开新局,打造基层减负新模式
城区司法局立足基层减负,结合工作实际,运用“一线扎根、实务导航、赋能强基”三步法,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。
一线扎根。改变以往“坐班式”工作模式,推行“走班制”,组织司法所所长、司法协理员、专职人民调解员下沉村(社区),以工作小组、个人包联形式开展蹲点服务。每年开展3轮蹲点,每轮蹲点2个月,每周不少于2天,实现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服务”的转变。今年以来,开展蹲点工作总时长250多天(平均每个社区蹲点12天),形成“全员参与、全域覆盖、全程跟踪”的蹲点工作格局。帮助解决了因扩建房屋影响采光及隐私的邻里纠纷、施工队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、因更换上下水管而引发的邻里纠纷等。同时,针对村(社区)人民调解卷宗制作不规范的问题,各司法所安排专职人民调解员入村(社区)开展“手把手”教学,从证据收集到文书撰写进行全流程指导。
实务导航。印发《蹲点指导帮助村(社区)制定普法、人民调解工作指引》。《指引》内容主要围绕普法与依法治理、人民调解两大事项,细分10项具体职责内容,涵盖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,综合运用党规党纪、法律规范、村规民约等方式,加强村(社区)依法治理等内容。同时,对《指引》内容进行培训解读,节约学习时间,切实减轻基层掌握政策负担,提升工作能力,有效开展工作。
赋能强基。通过指导帮助参与村(社区)制订学法、普法和调解工作计划并指导具体推进,提升自治能力,减少重复性、低效性工作,有效畅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如,持续推动“城区司法局普法小站”进景区、进庙会、进社区工作,通过搭建移动“普法小站”,向参与群众发放印有法治标语的便民宣传品,融入法律知识有奖问答、普法趣味小游戏及法治文艺节目等互动性、趣味性强的活动。又如,义井镇司法所针对部分村委会工程合同纠纷频发的问题,积极邀请值班律师、法律顾问参与村务活动,为村委会防范法律风险,提供起诉应诉指导。南山路司法所联合南山路街道瑞康社区开展了“技能比武砺精兵?调解为民促和谐”活动,通过现场演绎调解矛盾纠纷的形式,展开“以赛促学、以练促干”的实战比拼,增强工作人员法律意识,推动“调解为民”理念落地见效。
法治赋能强根基,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
城区司法局聚焦提升基层法治化水平,扎实开展普法宣传和人民调解工作,创新开展“1+1+1”工作法。
一条普法线,提升法治素养。指导、帮助村(社区)制订学法计划,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。广泛开展法治问卷调查,全面掌握群众法治需求,精准开展普法宣传。第一批蹲点工作以来,开展普法活动170余次,发放宣传资料13000余份,提供法律咨询500余人次。
一面调解旗,助力定分止争。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,组织430余名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,学习法律知识,提升调解技能。司法所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主动调解,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。直接参与调解纠纷89件,履行率100%,真正实现“小事不出村,大事不出镇”。某老旧小区下水管道年久失修出现了破损、堵塞、返水,一层住户关闭了自来水阀门,其他住户因维修费用意见不一致引发矛盾。司法所工作人员介入调解后,多次走访、普法、开协调会,及时化解了矛盾。
一所一品牌,突出特色亮点。上站司法所“开行k1204法治列车”,月月新站、站站新招;下站司法所携手下站派出所,打造“枫桥双所”协同治理新样板;北大街司法所牵手滨河商圈法律服务站,法治护航商圈经济;南山路司法所深耕“小字头”调解矩阵,多点示范树标杆;义井司法所与义井镇司法所聚焦城郊融合,共联共宣激活村居治理新动能。
躬体力行解民忧,书写为民服务新篇章
城区司法局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,将蹲点工作与为民办实事紧密结合。
叩门问需,按需破题。调解员和协理员既是法治宣传员、矛盾调解员,更是群众贴心人,通过走访倾听心声了解诉求,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与此同时,普遍性开展线上问卷调查,多渠道开展微信群普法,精选典型案例,精准推送给有需要的人群,提升基层法治化治理能力。
蹲点调查,问需于社。城区司法局以蹲点调查为法治成效的“动态调试器”,把“成绩单”与“问题单”一并“晾晒”:召开推进乡镇(街道)法治建设暨司法所蹲点社区工作座谈会,面对面听取5个街道6名社区主任的真切声音。会上,街道、社区负责人既亮出蹲点“成绩单”,又直击痛点堵点,提出多项“微升级”建议。城区司法局现场“接单”、即时研判、决定延时蓄能,将第一批蹲点周期延长一个月,用足“加时赛”夯基垒台,为下一批蹲点蓄势赋能,持续放大基层法治“乘数效应”。
城区司法局开展的蹲点工作,被《全面依法治省工作简报》(第9期总第93期)基层观察版块采用,被《山西法治报》《阳泉日报》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。现阶段,继首轮蹲点工作顺利收官后,第二轮、第三轮蹲点工作渐次推进,“所所联合”机制迭代升级,实现资源联调、力量联动、问题联解。
下一步,城区司法局将锚定基层治理法治化与城区高质量发展目标,持续深化机制、创新打法,形成更多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,为基层善治注入更强法治动能。(刘志娟?张旭清?王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