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蟋蟀,不少人并不陌生。夏季,人们经常看到蟋蟀藏在墙角、草丛间,还能听到它们“唱歌”。这种寻常可见的昆虫,在矿区沙坪街道前庄村打造的养殖大棚里“安了家”,成为该村开辟小众增收赛道的“主角”。
9月15日,记者走进前庄村蟋蟀养殖大棚,由钢管和木板搭建的置物架整齐摆放。置物架共2层,每层都用木板隔成多个独立的区段,每个区段里都码放着淡黄色的鸡蛋托。鸡蛋托里不时有蟋蟀的身影穿梭。置物架的外围裹着一层塑料布,塑料布将整个养殖区域围了起来。蟋蟀养殖大棚负责人李战武介绍:“一般情况下,人工养殖的蟋蟀最高能跳10厘米,这塑料布有15厘米高,蟋蟀再能跳也跳不出来。”
前庄村的这个“稀罕物”养殖基地,从打造到投用只用了1个多月。“今年4月,我们开始建设蟋蟀养殖大棚,5月中旬,2个大棚建成。目前,我们只投用了1个大棚,里面养殖了近180万只蟋蟀。如果后期养殖效益较好,我们计划投用另一个养殖大棚,还将上马二期项目——再建设6个大棚养殖蟋蟀。”前庄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赵艳国说。
在不少人看来,养蟋蟀是件新鲜事。赵艳国说,他们以前只知道种玉米、蔬菜,哪想过虫子还能成“宝贝”。村里为何会养殖蟋蟀?赵艳国说:“今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了解到山东的蟋蟀养殖产业很红火,那里不仅技术成熟,市场需求也稳定。咱村耕地不多,种植传统作物收益有限,我就想着能不能试试这条‘小众路’。村干部专程赴山东考察,把蟋蟀养殖技术、市场销路摸清楚后,便从山东引进虫卵,养蟋蟀。”
蟋蟀养殖市场前景广阔,近年来广受欢迎。人工养殖的蟋蟀不仅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,其蛋白质含量较高,还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。前庄村蟋蟀养殖大棚技术员曹兴旺介绍,如果养得好,蟋蟀从孵化到走向市场,只需要40多天,也就是说,村里除了棚内清理、消毒等工作的时间,1个大棚1年能养8批蟋蟀,且1公斤蟋蟀能卖32元,效益比较可观。
相比养猪、养鸡等,养殖蟋蟀的成本不高,且人工管护比较省时省力。曹兴旺说:“这些蟋蟀吃的是玉米面、豆粕等混合后的‘营养餐’,它们食料消耗少,我每天定点添一次饲料即可。养蟋蟀最重要的是管控温度、湿度。大棚里,温度需要保持在30℃左右,湿度稳定在70%左右,这样的环境能让蟋蟀长得更壮。眼下,昼夜温差开始变大,每天早上、傍晚气温下降,这时候大棚里的自动加热设备会启动,保证棚内温度恒定。”
前庄村养殖蟋蟀是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和市场渠道的拓宽,这项产业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。下一步,前庄村将扩大养殖规模,带动村民一起养殖,让蟋蟀成为村民增收的“致富虫”。(李旭榕)